核心阅读
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首先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以大历史观来看,今天的中国是从数千年历史中走来的中国,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正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一伟大文明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科学方法,只有在与各国具体实际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中,才能不断化抽象为具体,进而实现创新发展。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指导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仅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也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提供了文化沃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深刻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为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事实证明,只有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在中国落地生根,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只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焕发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推进“第二个结合”中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广阔空间,让马克思主义充分展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开辟未来的真理力量。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只有植根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和优秀特质的灿烂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具有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坚持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食古不化”,简单复兴传统文化,更不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替代马克思主义,而是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围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启示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关键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要在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坚持推进“第二个结合”。具体而言,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实现创造性转化,使之焕发新的时代光彩;要根据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实现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通,并将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创新理论具有更加深厚的文化根基。
坚持全面挖掘、深层注入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坚持植根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坚守文化根脉推进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必须在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全面挖掘、深层注入,从而适应新的时代要求,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处世的道德理念等,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要求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特别是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系统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相融通的思想资源,从而更好掌握推进理论创新的主动,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
全面挖掘是为了更好实现深层注入。我们党历来重视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推动形成深入人心的创新理论。例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这一成语作出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借用《诗经》中的“小康”一词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注重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努力运用人民群众易于接受、晓畅易懂的中国话语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学理哲理,使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中国形式”,更具有“中国内涵”,在更高起点、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比如,以《韩非子》中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生动说明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一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推动“四个意识”“两个维护”在党员、干部内心深处牢牢扎根。新征程上,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要在形式层面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到内容层面,在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上下更大功夫,不断推进“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历史进程,从而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4日 09 版)
中共老河口市委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主办 老河口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荆楚网提供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19022823号-2 鄂公网安备 4206820200003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鄂网备案证编号420405
版权为老河口网 www.laohekou.com.cn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老河口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0-8241616 邮箱:lhktv000@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710-8241616 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