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全媒体记者 王雅丹)深秋季节,我市年画工艺匠人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老河口木版年画制作周期长、工艺复杂,却也有着和时代契合的鲜活一面。
老河口民俗文化专家朱接云说:“我们老河口木版年画的主要颜色就是红、黄、绿、紫,颜色的对比强度大,不光是画上有颜色,底纹上也有颜色。这个底纹,你看它是万字文,代表万事不断,福气一代接一代。这些印有财神、门神、灶王爷等民俗形象的作品,从明朝传承至今,大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苏木、广丹、青黛、薏米,这些源自大自然的植物原料,经过长达30天的熬制和阴干,最终形成可用于年画的“多巴胺”色彩,它们在画纸上能保存上百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版年画传承人陈洪斌说:“《天工开物》里面就有记载,苏木煎水,入明矾、五倍子,把它们合在一起来熬制,这样就做出年画用的中国红。熬制年画的原材料都是取材于大自然,这种古法制法一直保留到现在。”
从画墨线稿、贴版、刻版到套色、印刷,十三道工序下来,至少需要半年时间。木版上,每一处雕凿都要在均衡中力求变化,饱满中追求主次分明。最难的手法莫过于人物面部细节的刻画。
陈洪斌说:“我们老河口的特色叫‘丝胡须’,拿雕刀一刀一刀把这个胡须刻画成很细的一条线。这个应当有100多根,可以把它雕得比真人的头发丝还要细,像我也就练了将近10年时间。像我爷爷这个地方(手)的肌肉,他这样一使力,这块肌肉就有鸡蛋那么大。”
老河口地处鄂、豫、陕三省交汇。史料记载,宋末元初黄河决口,大批河南民间艺人流落老河口,木版年画印制由此开始。陈氏家族祖辈四代人都从事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制作。作为老河口唯一的木版年画传承人,陈洪斌从洪湖的汉绣、黄梅的挑花、阳新的布贴、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不断地吸收荆楚文化的元素,使年画的呈现更加丰富。
陈洪斌说:“本身家里几代人已经在做这个,所以对这个事业肯定也是有一种情怀在里面,不能在我手上把它断了,就是要坚持。”
如今, 陈洪斌创建了老河口年画文化馆,把这项非遗技艺展示给更多人。
市第八小学副校长卢静姝说:“木版年画课程目前已经开展有7年时间,500多名学生接受了这种传统的文化教育。我们已经把它与美术课程相结合,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受影响,在不自觉中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
(融媒体中心编辑部)
中共老河口市委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主办 老河口市融媒体中心承办 荆楚网提供技术支持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19022823号-2 鄂公网安备 4206820200003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鄂网备案证编号420405
版权为老河口网 www.laohekou.com.cn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老河口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10-8241616 邮箱:lhktv000@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710-8241616 地址:湖北省老河口市融媒体中心